聯繫醫智亮 交通資訊 加速器計畫 回到頂端
整合生醫資源
新創加速力量
GlintMED,
Light you Up !
Latest News
Event
跨域人才養成培育系列課程
生醫新創的挑戰與機會
News
生技醫療產業MitoBit Club講座 (MB07) ~ 游正博、陳鈴津博士 專題演講
4月12日,MitoBit 的第七場講座,邀請打造臺灣第一個幹細胞研究中心,醣脂癌症免疫標靶治療的世界權威,也是國際著名兒童癌症專家,更是台灣發展生技產業的先驅,兩位癌症轉譯權威專家 – 長庚大學/林口長庚紀念院幹細胞與轉譯癌症研究所所長游正博特聘講座教授、副所長陳鈴津院士蒞臨演講。  隨著近年全球細胞治療市場急劇增長,以及CAR-T細胞治療血液腫瘤的成功經驗,激發了人們對NK細胞療法的興趣。游所長以「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of NK Cell Therapies」為題分享其帶領的團隊在免疫細胞擴增製程上取得重大突破,研發出以商品化為目標的「三階段人類apexNK細胞培養」技術平台,只需使用非常少量約20毫升全血,就能培養出一兆顆以上的NK細胞,展現了異體NK細胞治療商業化的優勢。 游所長表示,我們的方法不僅遠遠超過國際競爭對手,而且可能用CAR技術解決實體瘤治療的重要瓶頸。同時也在開發一種安全,有效且負擔得起的靶向NK細胞療法,使用同種異體外周血來源的NK細胞。  陳院士則是以講題「Strategies to target cancer associated glycans and cancer stem cells:」與大家分享目前關於醣脂Globo H的研究,Globo H是最普遍的癌症相關抗原,是癌症免疫治療的理想靶點,因為它具有作為癌症抗原(包括乳腺癌幹細胞)的三重作用,作為免疫檢查點和血管生成因子。以醣質Globo H、Gb5為抗原的癌症免疫療法,或以合成的醣類做抗癌疫苗。 還與游所長合作,通過篩選噬菌體展示肽庫鑑定出通用癌症靶向肽(CTP),並開發出可靶向癌症幹細胞的CTP雙特異性抗體。目前,她的團隊正在開發抗體-藥物偶聯物作為一流的 CSC 靶向免疫療法。  精彩的演說,現場來賓熱烈的討論及請益。 二位宗師級的先行者,現在又帶領臺灣的次世代細胞治療走出一條和國際不一樣的路。
More
生技醫療產業MitoBit Club講座(MB06) ~ 科學與臨床對話激盪新火花
MitoBit Club第六場講座 - 左起依序為工研院生醫所呂瑞梅副所長,生醫所林啟萬所長,華盛頓大學 Suzie H. Pun教授,高雄醫學大學 侯明鋒教授,秀傳紀念醫院 李佩淵名譽院長,醫智亮加速器胡瑞卿執行長
More
生技醫療產業MitoBit Club講座(MB05) ~ 曾憲榮博士 專題演講
12月12日 MitoBit 生技醫療講座: 第一排左起醫智亮加速器胡瑞卿執行長,UCLA藥理系教授曾憲榮博士,工研院生醫所黃崇雄副所長 MitoBit Club 12月12日的第五場講座, 很開心邀請目前在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 (UCLA) 醫學院藥理系擔任教授的曾憲榮博士 (Dr. Hsian-Rong Tseng), 以「A new trend in liquid biopsy: Extracellular vesicles」為題發表演講。曾教授投入開發血液檢驗技術「EV Click Chips」,該技術能夠快速有效地從血漿中提取肝癌細胞分泌的胞外囊泡(Extracellular vesicles,EVs),進而分析囊泡中的肝癌分子標記;只需一毫升的血液,這種新型檢驗技術就能在數小時內,靈敏地檢測出早期肝癌,醫師更方便地定期監測患者,根據病情給予適當治療。  曾教授取得台灣大學化學博士學位後赴美進修研究近20年,是少數在台灣完成博士訓練,之後於國外著名大學取得終身教授職位的學者。曾憲榮教授擁有多項專利,其所創辦的 CytoLumina 生技公司,在2016年獲邀加入美國前副總統拜登發起的癌症登月計畫。 同時,曾教授及其研究團隊在美國國家研究院 (NIH) 的獎助下,發展出一系列的奈米魔鬼氈晶片(NanoVelcro Chip),用於偵測及提取血液中的循環腫瘤細胞,而這項技術在2020年榮獲美國國家癌症研究院的三大「Success Stories」之一。 曾教授以其實戰經驗帶給現場聽眾第一手的經驗分享,如何帶領研究團隊在癌症與其他疾病檢驗上,利用奈米技術來做臨床上的早期診斷技術開發,讓期刊上的重要研究找到一個實際應用的產業的出路,也提供給現場嘉賓一份重要的養分。
More
生技醫療產業MitoBit Club講座 (MB04) ~ 陳玉如 博士 專題演講
歡迎陳玉如博士蒞臨演講 – ” 從蛋白基因體大數據建立癌症精準醫療路徑圖”。(左起: 中研院化學所陳玉如博士、醫智亮加速器執行長胡瑞卿) 10月21日MitoBitClub重磅邀請 陳玉如 博士 – 中央研究院化學所特聘研究員, 世界人類蛋白體組織(HUPO)理事長,蒞臨演講,演講題目是  «從蛋白基因體大數據建立癌症精準醫療路徑圖» 。 陳玉如博士是中央研究院化學所成立 92 年以來第一位女所長,她不設限的人生,將化學的專長,跨足生命科學,其所帶領的團隊以質譜儀全面性定量膜蛋白體,幫助科學家了解與膜蛋白質相關疾病的原理,開發疾病檢測或是藥物標靶蛋白質。 2020 年 7 月,陳玉如 博士領導「臺灣癌症登月計畫」,為全世界第一個完整剖析東亞肺癌的研究。研究論文發表於頂尖期刊《細胞》(Cell),並榮登當期封面。 陳玉如博士帶領「Cancer Moonshot」這個計畫透過技術平台、高品質(跨種族)蛋白基因體大數據的分享對於精準醫療的發展產生更大的效益。台灣進行「Cancer Moonshot Project」的必要性及種種優勢,並說明當初選擇肺癌、乳癌及大腸直腸癌進行研究的原因,挑選此三類癌症為主要研究標的,可補足台灣/亞洲特有的癌症亞型之臨床缺口。舉例來說: 對於早期癌症病人從基因體深入到蛋白質體的分析,建立早期診斷及預後標記,尋找預後不佳之早期疾病進行積極治療的黃金時機,將可提供更好的精準醫療策略。而對於晚期癌症病人因應發展藥物療效標記,提供對現行標準治療反應不良的病患替代療法或優先新藥臨床測試的機會,透過癌症蛋白基因體檢測的臨床驗證,建立新世代的組合癌症療法;新穎性致癌變異評估開發成藥物標的可行性,加速疾病轉譯研究,提升開發標靶藥物的效率並立基於嶄新的分子層次,以提供癌症患者最佳的治療決策。 左起依序高雄醫學院長 侯明鋒教授,醫智亮加速器執行長 胡瑞卿,中研院化學所特聘研究員 陳玉如博士,工研院生醫所黃崇雄副所長 工研院生醫所 黃崇雄 副所長 醫智亮加速器 胡瑞卿 執行長
More
藥物發現新革命:大數據與人工智慧創新
近年來,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與大數據(Big Data)的分析應用已被醫藥專業人士點評為最具顛覆性的兩大新興技術,因其可縮短藥物的研發週期、降低投入成本,並提高藥物上市的成功率。
More
生技醫療產業MitoBit Club講座 (MB03) ~ 林榮信博士 專題演講
中央研究院生醫轉譯研究中心副主任 林榮信博士專題演講「精準智慧計算在開發新藥及功能性分子的應用」 圖: nature.com
More
生技醫療產業MitoBit Club講座(MB02) ~ 沈家寧 博士 專題演講
MitoBit Club邀請國家生技園區創服育成中心執行長 沈家寧博士演講 -「體細胞重新編程技術與再生醫療發展與應用前景」 「如果說 20 世紀是藥物治療時代,而 21 世紀就是細胞治療時代!」。 細胞及其可能衍生的產品為醫療展開了寬闊的前景。 被稱為第三波藥物革命的再生醫療,以細胞或基因重啟身體的再生修復功能,讓許多過去被認為難以治療、或是尚未找到「Unmet Medical Need」帶來一線曙光。 6月9日生技醫療講座MitoBit Club邀請到幹細胞學界公認的國內iPS研究先驅 – 沈家寧博士以「體細胞重新編程技術與再生醫療發展與應用前景」 為題發表演講,談到現行國內再生醫療三法以及再生醫療未來趨勢的發展,經由一些編程的手法,冀面對未來疾病的發展能夠找到新的治療方向,並與現場嘉賓分享其個人寶貴的研究心得和經驗。 沈家寧博士目前為國家生技園區創服育成中心執行長(生醫轉譯中心執行長),中研院基因體研究中心研究員,同時也是,臺灣幹細胞學會常務監事,台灣細胞醫療協會常務理事,台灣再生醫學學會理事。沈博士致力於幹細胞及再生醫學兩大研究領域,透過研究體細胞重新編程的機轉,探討細胞分化及轉化的關鍵機制,以發展組織再生的方法及發現細胞轉化瘤變的早期起始因素,研究至今共計發表近90篇期刊論文並被引用超過3300次。  國家生技園區創服育成中心執行長 沈家寧博士 講座一隅 左起依序醫智亮加速器胡瑞卿執行長、工研院生醫所呂瑞梅組長,沈家寧博士 左:醫智亮加速器執行長胡瑞卿 右國家生技園區創服育成中心執行長 沈家寧博士
More
為協助新竹縣青年創業與企業雙向合作,落地實證創造雙贏,新竹縣政府攜手加速器StarFab Accelerator於今(12)日啟動111年青年創新創業培育計畫「青創點睛 竹夢成金」,鏈結拓緯實業、華夏玻璃、緯謙科技、邁特電子、聯達智能、醫智亮加速器六大企業擔任企業導師,打造新竹縣首個以AIoT為核心之定向育成加速器!科技新創技術近年逐漸成為產業革新之關鍵要角,期盼透過新竹縣政府與在地企業資源的挹注,讓青年創業「夢想成金」。
青創點睛・竹夢成金 竹縣府攜手StarFab與6大企業打造首個AIoT加速器
More
生技醫療產業MitoBit Club講座 ~ 王陸海院士 專題演講
中國醫藥大學副校長 王陸海院士 4月20日「MitoBit Club」的首場大師級講座 – 特別邀請到中國醫藥大學副校長 王陸海 院士。 講題是: 「Trend of RNA drug development」。分享他多年來用心鑽研腫瘤發生進展和轉移的新知識,精闢的講演與珍貴的投影分析資料,讓現場嘉賓舉起手機的動作此起彼落,攝取重要資訊。會後的Q&A時間,嘉賓也是一個接一個接踵向王院士請益,氣氛熱絡。最後在大家心滿意足,收穫豐富下圓滿完成這場知識饗宴。 當生物醫學遇上科技,開創了智慧醫療的新頁。 由工研院生醫所與醫智亮加速器合作成立「MitoBit Club」,希望串聯起學研單位,產業界等相關資源,提供與會者相互討論與資訊交流之重要平台。 如Mitochondria之於細胞,又如生物繁衍的基本要件Mitosis般,發揮台灣生醫與電子業「強強聯手」的效益,創造產業新契機。 「MitoBit Club」將會持續透過大師級系列講座,啟發創新研發的思維,激盪出跨領域知識的火花,有如細胞分裂不斷成長,創造有價值的生命力,如同為細胞發電廠注入新能量,讓知識與經驗傳遞的更為深化,建構起我國強而有力的生醫產業生態。 敬請期待下一場的講座資訊!! 中國醫藥大學副校長 王陸海院士 右為王陸海院士;左為工研院副總暨生醫所林啟萬所長 中國醫藥大學副校長 王陸海院士
More
台中榮總院長陳適安(右)與陽明交大校長(左)合影 (圖 陽明交大提供)
中榮 x 陽明交大 x 醫智亮 智慧醫療合作計畫
台中榮總院長陳適安與陽明交大校長林奇宏合影 (圖 陽明交大提供)
More
交大X陽明 生技醫療加速器的「新創」之旅-醫智亮加速器公司執行長胡瑞卿專訪
近來新成立的醫智亮加速器公司,是由交大發起,並由凌陽及漢民兩家公司,聯合一群在生醫領域著墨的校友企業家所成立,目的是要匯聚陽明、交大與校友的多方資源,並整合雙方在科技與醫學產業累積多年的經驗,帶領生醫新創企業跨過死亡幽谷,加速前往成功的里程碑。 醫智亮加速器擁有豐沛的產業資源與國際連結,執行長胡瑞卿目前是漢民科技副總,過去在創投業界有超過二十多年的完整經驗。由於明年二月陽明交大將合校,未來醫智亮加速器會結合陽明及交大校友豐富的經驗,以及合校後陽明交大豐沛的研究基礎,加上在醫界整合各個醫療院所如北榮、陽明、中國附醫等,為台灣生醫產業培育更多優秀的新創團隊。 (本文摘要自2020年9月2日交大友聲播出節目) 主持人:陽明一直是歷史悠久的醫學大學,實驗的場域我們已經有了,而企業的經營管理、創立,包括投資,交大這方面過去是最頂尖的,所以這兩個學校合起來對我們醫智亮加速器是很大的加分。 胡瑞卿:新創公司失敗率排名第一是因為沒有市場,就是選錯題目,「選對題目」是很重要的。在生醫新創這個領域,題目怎麼選一定是誰是使用者,這些絕大部份可能會是醫生、醫護人員,他們在實際臨床上會知道什麼是真正有需求的,交大陽明合併以後,陽明的學長們肯定會成為密切諮詢跟合作的對象。 主持人:胡瑞卿學姐是交大應數83級畢業,也是交大EMBA的校友,是不是請胡執行長簡單跟我們分享一下妳的職場歷練? 胡瑞卿:我剛畢業從美國拿學位回來以後,第一份工作是工程師,那時候主要負責幫台灣很多不同辦公地點的企業做內部網路規劃。之後跑到發展跟投資的領域,比較多是在新事業發展,也協助一些PM的角色。後來朋友那邊有機會是創投公司在找人,所以我就開始進入這個領域,到現在大部分時間也都是待在這裡,只是我所負責的部分是比較偏向策略性的投資。 主持人:加速器有很多,請胡執行長跟我們分享一下醫智亮加速器跟別人有什麼不一樣的想法或是做法? 胡瑞卿:事實上學校跟校友會來找我們談加速器的時候,我們第一個問題也是想,台灣這麼多加速器,為什麼要再加一個加速器?我們就開始思考我們能做什麼。 我們希望自己做到的是「整合」。除了剛提到陽明交大的資源的連結,還有在醫界裡面,在科技產業裡面等的企業這些人脈以外,我們希望也能夠建構一些國際得連結,我們事實上是打國際仗,除了台灣內需以外,我們希望能把台灣的新創帶到國際去。這事實上也是一個趨勢,尤其這次國際的疫情,越來越多人看到台灣在醫療上面的水準很高,所以我們希望找到一些新創團隊,讓他們去參加訓練課程,課程主要就是剛提到對新創公司比較缺乏、需要的知識協助。 因為我們也是新創公司,所以其實也不知道能做到什麼樣的程度,所以目前目標是一年可以輔導三到五個團隊為目標,就像當年在寫論文的時候我教授跟我說的,妳選一個比較小的題目把他做大,而不要選大的題目卻做小了。我們寧願「小題大作」,我們先設定三到五個團隊一年,我們盡最大的能力輔導他讓他可以更快成功,這是我們的目標,我們會給他一個種子基金給他,大概是三百萬台幣左右,另外我們會協助這些新創公司去募資,募到他足夠可以繼續往下走的規模。 主持人:剛講我們一年輔導三到五家,其實規模不大,加速不多,但是我們是精挑細選,一定要讓前幾年成功率非常高,這樣醫智亮加速器的信用才能建立起來。 胡瑞卿:我們必須一步一步來,坦白我們過去也沒有加速器的經驗,台灣現在要找到加速器的人才可能也不多,但好處就是我們不會設限,只要能夠達到目標我們就會去取得那樣的資源來達到目標。 主持人:加速器成功的關鍵在於你的案源夠不夠?廣不廣?好不好?我覺得這是很多加速器成功與否的關鍵,我們怎麼樣去確認案源是多的好的? 胡瑞卿:這跟投資一樣,最重要的還是在案源的品質,所以我們希望在建立一個好的口碑以後能夠吸引到好的團隊。所以我們一直在看的是還有什麼樣的市場,或是市場上還有什麼不被滿足的需求?有需求就表示有市場,我們就要評估這市場有多大,再來就要評估為什麼是你?你有什麼樣的獨特的條件可以滿足市場的需求?再來最重要的就是人。我們也希望經過一段時間的相處,比如訓練課程的時間,我們可以多一點時間去了解他,還有觀察他的執行力如何等等,來做為我們是否要選進來做為輔導對象的選擇。 主持人:您已經從事這麼多年的創投,跟我們分享一下您的心得跟經驗。 胡瑞卿:我們過去看到台灣培養的很多人才,越走越往某一個領域裡去鑽研,他在一個特定領域裡面他是專才。但是我們從產業發展跟在矽谷看到的這些新創公司,因為人才是新創公司成功最重要的關鍵,我們看到很多其實是通才而不是專才。 台灣在過去幾年台灣人才組成跟涉略知識也在做一些改變,很多都是跨領域的,越來越多不管是團隊的組成或是個人,這種人才越來越多,這是一件很好的事情。我們以公司跟公司的合作的角度來看,不同領域還是會有一些障礙,但如果是同一家公司裡面有不同領域的人才,合作起來會比較順暢。 跨領域的人才在新創選題就會比人家精確,我們剛提到很多新創失敗的原因在題目選錯,所以選題選對他的成功率就會比較高,後面就只是怎麼去執行跟落實而已。台灣在過去十年不管是學校還是政府單位,在跨領域的整合培養上面都有很大的改變,人才的組成跟過去是很不一樣的,這也是我們為什麼認為現在這個時間點是很好的時間,我們也非常鼓勵新創團隊往這個方向去,我們也盡力來協助他們其他所需要的資源。
More
產業升級 – 建構產業生態圈
文/ 胡瑞卿 Charlene Hu  /漢民科技 副總經理 過去二三十年,「全球化」是一股強大而不可抗拒的力量,交通運輸日益便捷,通訊技術不斷地演進,訊息的快速傳播與交流,都使得跨國之間的經貿往來越來越容易,也越來越頻繁,再加上許多區域自由貿易協定的簽署,更加速全球化的形成。在這過程中,企業從供應鏈的角度尋求最適資源的提供,垂直分工形成大量的外包或建置境外生產基地,例如2000年前後,因為Y2K的疑慮,促成了資訊軟體大量外包至印度,帶動了印度資訊軟體產業的蓬勃發展,以及許多大型企業紛紛將生產基地移至成本較低廉的國家,或者直接外包由他人生產,不僅降低生產製造的成本,更節省龐大的資本支出。在這過程中,中國被認為是全球化最大的受益者,從幾項數字可以佐證:中國於2001年加入WTO至今,將近二十年的時間裡,貿易總額從2000年的四千七百多億美元,成長到2019年四兆四千多億美元;而國民總收入從2000年的9.9兆人民幣,至2017年成長八倍為83兆,從世界工廠逐漸成為全世界重要的消費市場,也因此吸引了大量資金的湧入。   在全球化的過程中,以成本為中心的供應鏈佈局是大部分企業的重要考量。然而,過去幾個月因新冠肺炎造成人類在短短幾個月內大量的感染與死亡,各國政府在面臨國民健康與經濟振興的兩難與壓力時,意識到過去對於中國的仰賴度相當的高,連防疫與抗疫的基本物資,包括像口罩、許多藥物原料都是由中國境內的工廠所生產提供,「去中國化」突然間似乎成為顯學。而全世界最大的經濟體美國,更是自現任總統川普上任以來,便不斷地挑戰原本的貿易體系,大力推行貿易保護主義,主張要推動增加美國人就業機會、恢復產業、及公平的雙邊貿易協定,而不是區域性的多邊貿易,尤其不斷挑起與中國的貿易戰爭。這一場尚未平息的傳染疾病,將引發全球經濟秩序的重組,而台灣的企業除了在兩強之間選邊站之外,更需要思考產業如何升級,及如何定位自己在全球各個產業鏈裡的位子。   我們必須跳脫傳統價值供應鏈的思維,轉為建構產業生態圈。供應鏈強調的是如何利用內部資源形成競爭優勢以爭取最大利益,其本質在於利益的分配與交換。而生態圈則是形成一個相互影響、相互依存、和集體進化的良性循環,以自身能力為基礎,借助其他夥伴的資源與能力,創造整體的競爭優勢與價值。台灣在半導體產業便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另一方面,台灣近年來在生技醫療產業的耕耘逐漸開花結果,尤其這次的新冠疫情,我們看到包括工研院以及許多企業與研究單位,能在短時間內開發出各式篩檢技術、治療儀器、藥物等,證明我們有不錯的研發能量。   美國波士頓是許多人公認生技醫療產業的重鎮,它發展成為成熟的產業生態圈,有幾項客觀的事實,那裏有哈佛大學、麻省理工學院等頂尖學校培育優秀人才,有一流的醫療院所與實驗室提供新創的驗證場域及臨床試驗,有許多大型跨國企業在此落腳。根據2018年的統計數字,當地有超過430家生技公司,提供逾十一萬個工作機會,包括大約四萬名的研發人員,當時已累計有兩億六千萬人次,接受過當地生技公司所開發的產品或藥物的治療,當年度有十八家生技醫療公司上市,同時波士頓是連續二十四年全美拿到最多NIH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補助款的城市,單單2018年就有二十一億美元的資金。不管從人才、資金、應用、及創新研發等角度而言,個人或企業和整體環境已形成相互影響與依存的良性循環。   生醫與電子資訊科技的結合是重要的發展趨勢,台灣有半導體與資訊科技產業的良好基礎與規模,更有世界一流的醫療水準,我們期待台灣能成為全世界生技醫療產業的重要聚落。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