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急先鋒百萬醫療險再次更新迭代,保險產品附加互聯網醫療服務成新潮流
保險公司如果通過拓展保險責任範圍、降低理賠門檻、提高理賠額度等變化,嚴格來說並不是創新,更多是激烈的市場競爭迫使保險公司努力提高產品的「性價比」。
近日,眾安保險上線「尊享e生2020(門急診版)」,這是該款產品迎來的第16次升級。這種升級迭代的速度是「百萬醫療險」目前發展的縮影,甚至有人稱「百萬醫療險已經成為保險產品創新的急先鋒」。
據保單登記平台1月底的數據,當前有效的醫療險保單是6.3億件、覆蓋國民5.2億人,有效疾病險保單3.3億件、覆蓋2.6億人。今年以來,健康險業務保持快速增長,上半年實現保費4000億元,較同期增長16.5%。
值得一提的是,越來越多的保險公司圍繞著消費者健康保障需求,在健康管理、診療服務、醫療資源整合等民生領域投入資源。
「百萬醫療險」競爭白熱化
對於健康險市場目前的創新和發展,「拓展保險責任範圍、降低理賠門檻、提高理賠額度等」方式已經成為傳統途徑。
普華永道中國金融行業管理諮詢合伙人周瑾對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坦言,在中國市場上,保險公司希望通過產品本身的創新保持競爭優勢相對較難,因為產品很容易被競爭對手模仿。保險公司如果通過拓展保險責任範圍、降低理賠門檻、提高理賠額度等變化,嚴格來說並不是創新,更多是激烈的市場競爭迫使保險公司努力提高產品的「性價比」,但這有可能陷入價格戰,導致保險公司的盈利空間收窄乃至虧損。
瑞士再保險中國總裁陳東輝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採訪時亦表達了這種擔憂。現階段健康險對於培育消費者保險保障意識發揮了重要作用,但他擔憂,保險公司最終將健康險做成了車險,即「沒有特色,全靠打折」,整個價值鏈自己無法控制,只是出單、報銷的主體,沒有和醫院、健康管理第三方服務(TPA)、藥廠實現良性合作。
北京睦合達信息技術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張啟龍對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表示,健康險本質更偏向財險產品的屬性。中國保險市場存在產品趨同化的現象,一些保險公司在健康險業務上出現虧損,主要是保險公司對醫院端缺乏風控手段,而條款過於嚴苛又對消費者缺乏吸引力,一些保險公司將「百萬醫療險」當成引流產品,對於消費者而言這是費用補償型產品,可以滿足短期醫療保障需求,是對基本醫保的有力補充。
不過,北京工商大學保險專業副主任宋占軍則持樂觀態度。他認為,在監管部門日益規範人身險產品精算定價和經營管理的背景下,保險公司的產品創新與後續服務能力是匹配的。在健康險這樣典型的逆向選擇市場,保險公司在地方版普惠型百萬醫療險、特定病種或差異化免賠額等領域進行產品細分,為消費者選擇適宜的產品提供了多種可能。總體來看,當前百萬醫療險的價格還是比較合理的,這是市場充分競爭的結果。
對於健康險市場的長遠發展,周瑾建議,第一,普惠型的健康險,性價比是競爭關鍵,保險公司需要提高風控能力,做好准入和核保理賠,降低欺詐風險,同時壓縮銷售費用,降低運營成本。第二,高端型的健康險,消費者對價格敏感度相對較低,更看重服務的品質、核保理賠的便利性,以及專屬權益的專業價值等,所以保險公司對應的產品與服務策略應該以這些因素為出發點。第三,長期而言,健康險的定價,很大程度上受到醫療成本的影響,因此保險公司能否實現有效控費,能否與醫藥企業形成良性合作共贏的模式,能否更好的在大健康產業鏈上定位自身,以及能否實現消費者、醫藥企業和自身利益之間的平衡,是整個健康保險行業面臨的重大研究課題。
健康險市場具有廣闊空間。根據2019年12月銀保監會等13部委聯合發佈的《關於促進社會服務領域商業保險發展的意見》,力爭到2025年,健康險市場規模超過2萬億元;力爭到2025年,為參保人積累6萬億元養老保險責任準備金。
7月23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2020年下半年重點工作任務》指出,深化醫療保障制度改革,提高基本醫療保障水平,推進醫保支付方式改革,加強醫保基金管理,健全監管機制,加快發展商業健康保險。
保險附加互聯網醫療服務
目前,「產品+服務」的創新方式已經成為越來越多保險公司的共同選擇。
周瑾認為,有些保險公司通過「產品+服務」的方式去創新,利用和健康管理第三方服務(TPA)的合作,為消費者提供綜合的健康管理服務,並進行積極的健康干預,從而達到提高消費者健康水平同時降低賠付的目的,這類的創新能夠使得競爭策略更加差異化,也更能驅動行業和市場的良性發展。
究其原因,周瑾解釋稱,這種創新模式,對保險公司的運營與服務能力要求更高,也更符合當前以消費者為中心的行業理念與模式轉型趨勢。
從健康管理的起源看,太保安聯首席健康官、健康管理中心總經理龔晨認為,健康險與健康管理有著天然的聯結屬性,兩者的融合是我國健康險突破發展瓶頸的重要途徑之一。
龔晨稱,健康險對於健康管理的需求主要源於三方面:一是獲客需求;二是提升用戶體驗需求;三是風險管理需求(應對逆選擇風險)。「以預防醫學技術為主的健康管理往往包含疾病篩查、評估和健康指導,提升客戶的健康意識,幫助客戶形成良好的生活方式,從而降低疾病發生率,最終起到降低賠付風險的作用。而以診療干預技術為主的健康管理則往往介入客戶的診療過程,通過提供就醫綠通、送葯上門等方式來保障醫療費用的合理支出,從而起到控費的目的。」
7月21日,國務院辦公廳發佈的《關於進一步優化營商環境更好服務市場主體的實施意見》指出,在保證醫療安全和質量前提下,進一步放寬互聯網診療範圍,將符合條件的互聯網醫療服務納入醫保報銷範圍,制定公佈全國統一的互聯網醫療審批標準。
目前,在「百萬醫療險」中附加互聯網醫療服務已經成為越來越多保險公司的共同選擇。平安保險、太平洋保險等保險公司都在積極探索和實踐,眾安保險「尊享e生2020(門急診版)」也推出了多項互聯網醫療服務。
不過,這一領域的競爭也愈發激烈。除保險公司外,互聯網公司也在小跑入局。疫情導致線上諮詢、問診服務量暴增,許多頭部互聯網公司和其他一系列供應商紛紛開始提供在線問診平台。
龔晨認為,保險公司的優勢在於,由於體量較大更具備能力打造專業健康的醫療團隊,並可利用自身的資源優勢建立起供應商服務網路,從而更好的管控服務質量。此外,相較於健康管理公司,保險公司本身也是醫療支付方,更容易建立起就醫服務的閉環,從而將線上問診擴展為實現線上線下就醫服務的全流程服務。從長遠看,構建「線上+線下」的健康管理閉環,將成為保險公司發展的重要方向。
原文連結:https://tinyurl.com/yyeeesmj
(作者:李致鴻 編輯:馬春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