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發現
(1)新冠疫情對家戶收入及支出的三大影響包括減少社交活動支出(49%)、家庭帳單增加,例如電費、食物等(41%)、因失業或工時減少而導致收入降低(40%)。
(2)新冠疫情爆發及各國實施社交距離管制後,家戶消費增加最多的兩大項目是食品(53%)、娛樂暨媒體(36%);消費減少最多的兩個項目是服飾與鞋類(51%)、運動及戶外用品(46%)
(3)各國因疫情實施社交距離管制後,消費者購買非食品類商品的主要三種方式為透過手機上網(45%)、透過電腦上網(41%)、透過平板上網(33%)。
(4)69%的全球消費者更關注心理健康和幸福;43%的全球消費者期望企業對環境衝擊負起責任
消費者改變購物模式
根據本調查,因新冠疫情而實施的社交距離管制措施,已經影響了消費者日常生活的各種面向,包括採買食品雜貨的方式。儘管在實體店面購物(60%)仍是主要的消費方式,但超過三分之一的消費者(35%)透過網路購買食品(疫情爆發前僅有9%),其中86%的線上購物者在社交距離管制措施取消後,仍將繼續在網路購買食品。
對於非食品類的商品,在疫情大流行之前,相較於線上購物,實體店面購物仍為主流;有47%的消費者表示他們每天或每週在實體商店購物,透過手機購物則有30%,接著是電腦(28%)和智慧語音助理(15%)。
在疫情爆發後,非食品類的網路購物大幅成長(手機45%、電腦41%、平板電腦33%),這個趨勢在中國大陸和中東尤其明顯,分別有60%的中國大陸受訪者和58%的中東受訪者表示他們用手機線上購物。